您现在的位置:侨声中学校园网 >> 教务管理>> 图书专栏>> 阅读导航>> 正文内容

名作细读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2日 点击数: 字体: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0月1日)

    平装: 537页

    开本: 32开

    isbn: 7544406849

内容简介:

  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是《语文学习》杂志的老作者,也是全国知名的文学批评家。在文学批评领域,自成一家,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解读颇有独到之处。本书收录了孙绍振对中学语文教材经典篇目的赏读分析文章。这些分析文章深入浅出,既在文学评论领域占有领先地位,对中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对中学生阅读具有启发意义。书中应用的阅读分析方法,就像一种简单好用的工具,方便老师和学生掌握,并推广应用到更大范围的阅读实践中。
 
评论:
 
名作的玩味与鉴赏——读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吴长青
    顾名思义,名作之所以称得上名作是因为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它承载着人类共同的精神情感。但怎样读出名作的“味”来,如何保持经典的原貌又在检验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对世界文化的传承力度。在这方面我们似乎做得还不够,包括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个民族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的下降造成的危害将是重大的。
    不夸张地说,阅读经验的贫乏是继阅读量少之后的又一重要因素,直接导致了阅读质量的下降。年轻一代在阅读中体会不到快乐,甚至厌倦阅读,应试教育成了制约学生广泛阅读、阅读力提高的软肋。
    语文教育家孙绍振先生凭着多年的阅读经验与大学课堂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将深厚的理论根基与创作实践相融合,为今天的阅读名作拓开了一条先河。此书是继他《文学创作学》、《文学性讲演录》之后的又一部文学教育研究专著。在此书中既开拓了以前的理论成果,又吸收了近两年新的思考,可以说是一本示范性很强的必读参考书。
    在此书中作者回避了艰涩的理论,将传统审美与西方最新的理论成果进行了二度诠释。读者仍能读到理论的影子,但这些理论不是生吞活剥的搬来搬去。全书七章解读了85篇经典作品,文体覆盖了诗歌、散文、杂文、小品、小说并包括了报告文学、纪实类等非虚构作品;横跨古今、中西;理论涉及到中国古典美学、结构学、叙事学、现象学、接受学、阐释学、西方美学、陌生化、心理分析等,真正体现了跨学科多纬度的文化分析。前六章基本以“人”为核心,从作家与受众,语言与修辞,文化心理与人文关怀诸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分析,将理论的权威与人心的温润结合起来,给作品投以足够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社会、个体生命放置到同一高度来度量,充分显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博大与一贯持有的对文化的宽容。同时体现出一个语文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景仰,以及对人类高尚情操的肯定与畅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先生在把握住人类对崇高的追求这个基本精义之外,深深地为人类在精神领域中的探求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起到烛照心灵、影衬人心的作用。
    最后一章通过小说理论的读解,将艺术审美与小说技术合诸讲解,没有创作体会的人是写不好这些的。孙先生既站在鉴赏者的位置上又顾及作家的创作实际,避免了不着边际的抽象空谈,言之有物,言之有味。比如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拉开距离,情节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人物的对话和潜对话等等,这其中虽有理论的影子,但鲜见晦涩的名词,将理论平坦地放下来,少了学院的陈腐气与书生气,多了民间性与通俗性,读来轻松自然,妙趣横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与扎实的理论根基,惟有融会贯通方能如此纵横于文内与文外,为读者提供了进入名作的精神准备和知识贮备,也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在保持启发性和原创性的基础上,为专业文学研究者开辟了一个专业方向,这一点更是弥足珍贵的。
    孙先生除了诗人、文论家等文化身份外,他还是个幽默家,他的语言有着一种张力。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孙先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抽象演绎的理论回到丰富的经验中去,同时又能将阅读经验运用到理论中。经验与理论二者都熨帖着个人的情感体验,真正将文学还原到情感和审美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文本本身就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佳作,语言鲜活生动,机智幽默,通篇没有一句生硬板滞的学术语言,字里行间却散发着知性的灵光。这是严肃的学术标准也是学术价值的体现,而不是流于范式的新颖与内容的噱头新奇。
    正如作者在其《序》中所说:“在对宏观理论有了普遍性的、规律性的把握以后,进行广泛的、大量的个案分析。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发展理论。办法比较艰苦,但它的基础比较雄厚。其可靠性和可行性都比较可观。”此书的普及推广不在于仅仅作为一种个人学术存在和理论建树,恰恰是它存在的时代价值。这本书的诞生是对当下以工具理性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是一种彻底的颠覆,就如当年的读本热一样,激发了相当一批人投入到此项的事业中。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